數學補習,補習社,dse數學,數學最強,太子補習社-建立和培養小學生良好數學情商策略 |
人的興趣、情感、意志、習慣等非智力因素就是情商,它是影響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當學生對所學知識不喜歡,不感興趣,缺乏意志力時,就難以激發出智慧的火花。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充分調動學生智力活動,讓學生完成接受、儲存知識信息的任務,更要充分調動學生情商因素,提高學習興趣、轉變學習態度,讓他們心情愉悅、思維活躍,自覺主動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要建立和培養良好的數學情商,應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情感氛圍,培養學生親近數學的情商。 1.教師是課堂心理環境的直接創造者。要建立這樣的情感氛圍,教師首先必須保持良好的教學情感,這是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心理狀態的開端。在輕松愉快的情緒氛圍下,學生的情緒也會隨之高漲,也會對數學產生興趣,充分發揮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迸發靈活敏捷的思維能力、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教與學形成和諧共鳴,產生積極的心理效應。其次,教師的語言不妨風趣一點,把孩子的興趣激發起來再講,效果反而比嚴肅的說教要好,這樣做,可以創造出和諧的課堂氛圍。反之,如果師生關系不融洽,學生懷著不安甚至對立的情緒上課,即使教學過程設計得再好,學生也很難參與進來,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2.教師要樹立“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觀念,要克服 3.要面向全體學生施教,關心每個孩子的成長。教師應是一個公正的法官,對學生都是等同的,不能偏愛一部分,忽視另一部分(特別是學困生)。其關鍵在於能否面向所有的中等生、“學困生”,對他們應當更重視、更喜愛、更尊重。教師要調整課堂上的視線投向,讓學困生每節課也能看到老師那親切的目光。 二、以愉悅樂學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熱愛數學的情商。 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展現數學知識的內在魅力,誘發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 1.根據小學生求新好奇的心理,設計新穎問題導入新課,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如教學《3的倍數的特征》時,教師可在黑板上順便寫出一串數“123、258、97652、110023、146023”,問:哪些數是3的倍數?要求學生一分鐘內回答,結果當然是學生都無法做到。這時改由一個學生寫數,老師和學生比一比,看誰能迅速判斷任意一個自然數是不是3的倍數。比賽結果,總是老師獲勝,好奇的心理使學生就急於知道老師是怎樣判斷的,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再是,要根據小學生形象思維占優勢的特點,抓好直觀教學,增強教學的形象性和生動性。主要包括實物直觀、模擬直觀、圖表直觀、語言直觀(利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事物,喚起學生已有的感性經驗)。 2.小學生有註意力不能持久的特點,教師要註意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設計多種教學方法。低年級教學中可適當開展小遊戲活動,在中高年級則可強化觀察、操作、實驗,讓多種器官並用,豐富感性認識,提高觀察、思維和動手能力。例如:如學習瞭長方體的表面積後,讓學生先動手測量自己的數學書、文具盒等物品的長、寬、高,並讓學生計算出它們的表面積,再合作量出教室的長、寬、高,並合作計算粉刷教室內墻面積。隨著一個個實際問題的解決,使學生感到數學很有趣,生活中時時處處有數學、用數學,保持和發展瞭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 3.多采取鼓勵性的及時評價,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積極性。老師的每一次肯定、表揚,對學生都是一種激勵。提問、作業批改和其他數學活動,教師都要註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學習積極性和創造的火花。即使是學困生也要創造條件,使他們有機會體面的表現自己。有個學生在板演“1375+4829”時,忘瞭十位上有進位,訂正時你可能給個“×”就完事瞭。可要是在學生做對的數位上都給“√”,隻在做錯的數位處劃一個“?”那會怎樣呢?學生一看,四個數位我做對三個,隻在十位上忘瞭進位瞭,以後要認真瞭。這樣不損傷學生自尊心又糾正瞭學生習慣上馬虎的錯誤。 三、註重學法引導,培養學生好學數學的內在情商。 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為學生增設“疑問”和“懸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問題的積極性;要發揮“導”的作用,讓學生自己探索知識、發現規律,體驗成功的喜悅。 1.不斷激勵學生的探索精神。教師要根據小學生愛玩好動的天性,強化觀察、操作、實驗活動,多種器官,提高觀察、思維和動手能力。要有意識地設置障礙,造成認知沖突,讓學生產生心理發展動力。他們在探索過程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教師要因勢利導,加強學法點撥,為學生思維“鋪路架橋”,幫他們克服認知障礙,用直接或用暗示的方式把期待的信息傳遞給學生,使他們體驗到老師的親切與信任,從中受到激勵,堅定克服困難、奪取勝利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數學情感。設置障礙要科學,所給出的問題不能過於簡單,缺乏思考餘地,不點就通、不思就懂;又不能過於復雜、高深,超出瞭學生原有的數學認知結構基礎,否則,學生會因過於困難而產生厭煩心理。 2.創設多種師生、生生合作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克服死記硬背的做法,減輕學習壓力。過去學校、傢庭、社會都把成績作為兒童好壞的評價標準,高分成瞭學生的奮鬥目標。學生為應試死記硬背,久而久之,就造成厭學、怕學心理。兒童天性好動,教育者應結合現實生活,以活動為中心,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科學研究的情境,讓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自主地去實驗操作探究,去調查訪問、收集整理信息解決問題,去與人溝通與交流等,在活動中獲取知識、技能,獲得情感與態度、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如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習瞭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後進行的,那就可以讓學生自主探索解決,或自己獨立,或與同學合作完成。讓學生分組討論,開展自評,互評和教師的點評,讓學生在活動和交流中輕松學習。這樣,學生學得輕松,記憶得容易。 3.註重培養應用意識,讓學生體驗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數學隻有在應用中才能真正煥發生命的活力。新課程教學註重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讓學生深切地知道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數學是有趣、有用的;教學還要打破學科界限,註重感知數學知識在其他學科領域中的應用;還要開展在數學文化背景下學習數學的活動,從而滲透瞭數學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
- Mar 19 Tue 2013 13:36
建立和培養小學生良好數學情商策略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