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補習,補習社,dse數學,數學最強,太子補習社-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的研究與實踐 |
【內容提要】21世紀是信息技術占主導地位的世紀。信息技術將對教育產生巨大影響,並給未來社會帶來巨大變革。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本文就信息技術教育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的研究與實踐,作一些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育 課程整合 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現代技術的不斷發展,正在越來越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我國教育部已決定,分三個層次在全國中小學推進信息技術教育,同時要加強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這個決定對於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將極大地影響數學教育的現狀。因為隻有這樣,數學教師才能進一步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使用計算機來幫助自己的教學,把計算機技術融入到小數學科教學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這裡是一個“糅合”的含義,也就是“課程整合”的核心。所謂“整合”是指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諸要素構成一個整體系統,使系統內諸要素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並使之具有內在的協調性和一致性,從而使系統各要素發揮最大效益,達到1+1>2的效果 本文就信息技術教育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的研究與實踐,作一些初步的探討。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內容的整合 現行的小數教材中,最大的弊端就是經常出現1993年(甚至更久遠的年代)統計的信息,教學內容明顯偏舊,落後於時代的發展。當今世界上最鮮活的、具有明顯時代特征的數學學科教學素材和教學內容,由於教學大綱和教材編寫的限制,很難在教材中反映出來。華羅庚曾經說過,對數學產生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脫離實際。然而現實的生活材料,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內容與自己接觸到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能夠大大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隱藏著豐富的數學問題。因此,數學學習材料的選擇應十分註意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註重實效性。 數學知識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比如在小學數學第五冊《兩步應用題》的教學中,我們首先通過上網查詢資料,從學生最關註的有關奧運賽事出發,註意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的“原型”,依靠學生對感性材料的直接興趣,激發學生想創新。又如教學小學數學第八冊《億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時,課前我們安排學生自己通過各種途徑(包括上網),搜集有關數據,課上學生代表匯報。他們帶來的材料:有的是某兩個星球之間的距離,有的是中國土地面積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的收視率……通過生動的、富有教育意義的、有說服力的數據、統計材料,學生不僅輕松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而且成功地接受瞭一次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思想教育。 我們正是這樣利用信息資源跨越時空界限的特點,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數學科教學中來,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引入時代活水,與小數學科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同時也可使教師拓展知識視野,改變傳統的學科教學內容,使教材“活”起來。學生在這樣的學習中將得到一種開放性的思維訓練,不同的學生對所研究的問題理解不同,所獲取的資料不同,對資料的分析處理不同,其結果也是不同的。學生沒有瞭思想上的束縛,完全可以在他負責的研究領域中任思緒自由馳騁,充分發揮他的想像力。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教學形式的整合 目前我們學校的教學形式主要是班級授課制,即學生在校集中授課,受教學時間的統一限制。21世紀人類社會將進入全新的信息時代,信息化整合數學學科教學應該增加新的教學形式。基於這一思考,我們有意識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把學習數學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瞭課餘知識,並且培養學生自主探求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如第八冊《十進制計數法》、《數的產生》時,課前,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並以課件或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上課時,學生接受瞭學習任務以後,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或自己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協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並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最後,師生一起進行學習評價、反饋。小組合作學習作為基本組織形式貫穿學習過程始終,小組成員之間經常進行交流,甚至通過網絡,整個班級同學之間也可以進行交流,建立起一種融洽、友愛的親密夥伴關系。這樣不僅提高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學習的自我控制,也促進瞭學生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系,促進瞭學生心理品質發展和社會技能的進步。 我們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向電腦多媒體網絡信息領域,利用網絡信息豐富、傳播及時、讀取方便、交互強等特性,促進教育制度的革新,豐富教學形式,提高教育質量。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教學方法的整合 當前與時代的發展和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相比,學生學習方式較單一、被動,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然而網絡環境下的教學過程卻是:學生的學習開放性、全球化;學習過程具有交互性;內容形式呈現多媒體化。改革現行的學科教學方法,使其適應信息環境下的學習要求,看來是刻不容緩。 如在教學《有餘數的除法》一節課時,我們安排瞭課堂練習。練習中,計算機將正確、錯誤的評價以及提示、指導、建議等信息及時反饋給學生。對學生的不同解題過程,通過網絡在屏幕顯示,起到瞭交互作用。不僅使學生很快地瞭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加深學習體驗,而且教師也可從中獲得教學反饋信息,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使教學過程向教學目標靠近,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分層教學和個性化教學。 又如在教學第七冊《常用的計量單位》整理和復習一課時,利用網絡教室,我們要求小組合作,內容是:把常用的計量單位分類整理,比一比哪個小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從而改變以往運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學生在練習紙上整理數據,教師很難瞭解到學生整理數據的全過程,教學的實效性很難把握等結果。而網絡環境的互動性,大信息量傳載功能正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使師生及時地掌握各小組整理的全過程,有利於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新型教學模式中,我們要利用信息技術教育的優勢,充分調動學生認識與實踐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不再是一個信息的主要提供者與學習的主導者,他將成為學生個別化學習探索活動的輔導者與支持者。在學習中,合作學習小組基本由興趣相同的學生自願組成,整個研究過程都由小組學生按自己意願去完成。學生始終擁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夠對學生過程自我設計、自我控制,而教師對學習過程的幹預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僅僅在必要時給予學生以研究方法和學習條件方面的支持而已。 四、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探究性課題的整合 如今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在這瞬息萬變的信息世界中,我們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探究性課題的研究。 比如我們在校園網或教師的個人主頁上,公佈研究的課題“在生活中尋找數學”等。全校不同年級、不同班級的許多學生興致勃勃地參加,圍繞選題,或個人或結合成學習小組,通過網絡資源,查找有關資料。在專傢老師的指導下,整理自己的成果,寫成小論文在網上發佈。 又如2008年的奧運會將在北京舉行。建議學生設計一個明年暑假五位夥伴一起前往北京假日旅遊的經濟預算方案。基於網絡研究性學習項目的第一步:初步商量去北京旅遊的交通工具,所要遊玩的景點、住宿地點、飲食等方面的問題,以達成共識。填一份五個夥伴遊北京的預算報告單,並以Powerpoint(電子講稿)的形式向全班同學作3~5分鐘的演講。引導學生應用網絡資源開展探究性學習與活動,關註獲得知識的過程,讓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初步學會對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斷,學會自主、創造性地學習和活動,從而發展學生的信息科技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而且這樣一種開放性自由的學習,正是學生靈感火花,創新精神產生的前提條件。並且每人的設計都是成功的,讓每個學生在成功中求自信。 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與小學數學拓展型課題的整合,使學生的學變得更為主動。他們在交流研討中,不僅學習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對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悅感,成就感,同時感受到與他人討論、探究的樂趣。 五、信息技術與小數學科整合所要註意的問題 在“課程整合”的研究過程中,我們感到需要註意以下問題: (1)計算機作為輔助手段引入課堂教學,但計算機基本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需要一個較長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與技能還欠熟練,尤其是小學生,往往因相關同步知識不具備而使輔助教學本身遇到障礙。 (2)從數學學科的角度需求出發來使用計算機,而不是為瞭用計算機而使用 (3)合適的網絡課件或工具平臺缺乏,使“課程整合”本身難以系統化,顯得零敲碎打。若教師自制,又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耽誤本身的教學任務。 (4)缺乏專傢和相關理論指導。 (5)信息污染與網絡安全。 總的來說,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占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務必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我們會積極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教學,力求在最短的時間裡找出最佳途徑。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
- Mar 19 Tue 2013 13:11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的研究與實踐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