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數學補習,補習社,dse數學,數學最強,太子補習社-“做”出數學味 |
曾經讀到過這樣一則案例,美國的學生和中國的學生一起做這樣一道題:12點的時候,時針和分針重合,那麼,它們下一次重合在什麼時候?中國的學生拿到題目後,馬上拿出筆,開始在稿紙上畫圖、計算。而美國的學生則迅速地拿出表來進行轉動。中國和美國的學生所采取的方法,哪一種更為可取呢?從這個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出:實踐能力——國際數學發展的趨勢,恰恰是我國數學教育的薄弱環節之一。盡管中國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成績已經使世人刮目相看,但是,中國學生的動手能力卻低於發達國傢學生。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更應該註重的是實踐,是讓學生在“做”中學習數學,在“做”中體驗、思考、發展數學。 一、在操作中體驗數學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既能提高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也能使學生在自主的體驗中學習數學。例如:在上《角的度量》練習課時,我讓學生首先度量瞭一幅三角板中六個角的度數;再讓他們采取嘗試的方法,用三角板拼一拼75°、120°、135°的角;然後讓他們進行交流、匯報;最後同學們通過實踐,歸納出瞭“先計算、再拼組”的具有一定的數學特征的拼角方法,真正訓練瞭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品嘗到瞭數學思維的樂趣,體驗到瞭數學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又如:學生在學習瞭面積計算之後,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實際測量、計算黑板的面積、教室地面的面積,並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估計一下自己傢客廳的面積,還可以在日後裝修房子的時候幫大人計算一下需要多少塊墻磚、地磚,大概需要用多少錢等實實在在的數學問題,把學生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回歸生活,還原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 二、在操作中思考數學新一輪課程改革,是一次脫胎換骨的革命。數學教學,也已經打破瞭原有的教學模式。新型的數學課堂,應該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做數學,在做中進行自主探究,並力求通過“做”獲得成功的喜悅,增強綜合能力,從而培養學生思考數學的習慣。例如:在教學《一億有多大》時,我讓學生經歷瞭“猜想——實驗——驗證”的過程,通過具體的實踐,學生不僅感受到瞭一億的巨大,而且建立瞭一定的數感。在學生的數學日記中這樣寫到:原以為,一億張紙摞起來大概有三層樓那麼高。今天在與同學們合作學習時,我們先測量瞭100張紙的厚度,然後通過計算,得出瞭“一億張紙大約有10000米高,折合起來大概有3333層樓房那麼高,比珠穆朗瑪峰還要高”的結論。天啊,一億太大瞭。要是沒有“做”的話,我真以為一億隻有三層樓那麼高呢!那麼,一億粒大米能裝滿多大空間?一億本書摞起來有多高?一億個點需要畫多久呢?我還要進行驗證!在課堂上,孩子們通過操作感受到瞭一億的巨大;課後,孩子們通過數學日記記錄下自己的學習反思,並由此引發出瞭深刻的數學思考,激起瞭繼續驗證的決心和勇氣。在“做”中,拓寬瞭數學學習的渠道,體現瞭數學學科的綜合性。更重要的是,他們已經會用數學眼去發現問題,用數學頭腦去推理、思考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瞭提高。 三、在操作中發展數學一位優秀的從教人員這樣寫到:從事數學教學設計之初,應首先關註的不是“學生要學什麼數學”,而是“學生學完數學能夠做什麼”。這句話表明:學生學習數學是為今後更好地用數學、發展數學,進而為生活服務。所以,在數學生活化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盡可能地一道學生走出教室,盡可能地接觸社會,在實踐活動中,提高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進而發展數學。例如,學習瞭《統計》之後,就可以讓學生自己成立調查小組,確定本組的調查主題,然後進行分工,最後整理收集的材料,繪制條形統計圖。當然,教師作為敏銳的實踐收集者,更應該做學生熱心的顧問,幫助他們在不斷的操作實踐中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數學可用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讓學生人人參與,相互啟發,做操作實踐的主人,應用數學,發展數學!希望開頭的一幕,不要再在中國教育的舞臺上重演;希望,每一位教師能不斷地學習和反思,不斷地探索和創新,在“做”數學的道路上留下一串串堅實的腳印,為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努力,再努力! |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