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數學補習,補習社,dse數學,數學最強,太子補習社-例談新課程背景下數學老教材的教學 |
一堂課如何教,特別是一些老教材內容如何上出新理念,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教學思想,作為一名數學老師,我也來談談幾點見解。一、要善於融入生活,盤活學習內容。現行老教材中有很多例子脫離兒童的生活圈,這是不爭的事實,學生學起來老沒勁、不來興趣,學習效果多事倍功半。但反過來看,我國幅員這麼遼闊,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我們不可能強求教材要面面照應,怎麼辦呢?有經驗的老師就善於把學習內容與兒童的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再通過合理改編,營造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像第十一冊的“百分數的意義”,老教材中呈現的是一組比較“三好生與全班人數的比率”問題,我不是說這樣的問題不行,而是此類老掉牙問題多數學生不感冒,學習熱情更無從談起。有的老師就把它改編為“現場品嘗兩杯糖水的甜度”,我也嘗試過,學習效果相當不錯,不但學生學得歡心,老師也教得開心。以點看面,融入生活、改編老教材中不適宜的例子,就顯得尤為重要。二、要善於組織有效合作,盤活學習方式。傳統的數學學習,總離不開專心聽、獨立想、題海練,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今提倡的是小組合作探究學習,這種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發揮群體智慧,達到共同提高、共同發展的目的。統攬當前的數學教學,小組合作已走入尋常課堂,正成為小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我們也要清醒的看到,很多課堂組織小組合作學習追求的隻是形式效應,擺花架子,真正有質量的合作並不多。那麼,怎樣組織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呢? 1. 不同的學習內容要有不同的人員組合方式。如“小問題”可要求同桌合作,不必小題大做;探索新知識可采用“梯度”組合,發揮幫扶作用;討論多種解題策略可采用“同檔”組合,避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壁上觀等等。 2. 小組合作的內容要註意適時調整。我們以前的教學習慣於“預設”,有時就顯得“小組合作”畫蛇添足、可有可無,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課堂中要敏於捕捉即時信息,及時調整方向,組織有效的合作。 3. 合作的時間要有保證。一節課40分鐘相當寶貴,我們老師對時間往往摳得很緊,這是造成很多合作起不到應有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這種約束必須得到徹底的改變。 4. 合作討論的問題要有質量。一堂課的合作不在數量多少,而在於問題的質量,討論的話題一般集中在知識的生長點、學習的疑難點,或是思維的模糊點等等。三、要善於鼓勵橫向思維,盤活學習策略。一直以來,我們都非常重視思維的深度發展,忽視思維的橫向訓練,隨著課改的深入,大傢慢慢認識到瞭橫向思維的重要性,鼓勵多種解題策略屢見課堂,這樣學生的思路就變寬瞭,大腦變靈活瞭,創新的積累也就深厚瞭。就老教材而言,涉及對橫向思維的訓練是比較少的,對課堂中的重點問題,我不僅要求學生學會,還非常註重引導學生多角度去思考,多方法解決問題,想方設法拓寬學生思維的寬度。如第十一冊中的“和倍分數應用題”,教材中展現的隻有列方程一種方法,教學時,我不局限於此,非常註重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系、梳理思路,鼓勵學生或獨立思考或與他人合作尋找其它的解決方案,然後交流互評,結果有用方程解的、有用分數解的、有用比例解的、有用推理解的,五花八門,並且都能說清理由,其中有的解法甚至我在預設時都沒想到,這樣的學法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大有裨益。四、要鼓勵利用網絡資源學習,盤活學習手段。人類社會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計算機、寬帶網絡的普及,傳統的學習手段已遠遠適應不瞭時代的發展,利用網絡進行學習在國外已成為一種時尚,在國內也已迅速發展。在課堂中,嘗試將它與傳統的學習手段相融合,依我國的國情,就現階段而言,也不失為一條好的路子。如學習“圓的周長”,首先課前佈置預習:什麼是圓的周長?你瞭解祖沖之嗎?什麼是圓周率?如何計算圓的周長等?要求學生通過傢庭電腦鏈接網絡,搜索、查閱相關資源,作好記錄,上課時匯報你的學習收獲,與同學共享,實現真正的自學。這種學習方式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但現在正逐漸走入我們的一線課堂,大大地豐富瞭學生的學習手段,拓寬瞭視野。五、要提倡分層佈置作業,盤活練習機制。長期以來,我們佈置作業習慣於統一標準,不考慮分層,其實這有背於教育規律;讓不同人學習不同的數學,不同學習等次的同學佈置不同層次的練習,這是新課標所倡導的。因此,課堂中我們提倡練習要因人而異、分層佈置。像我在平常教學時,每堂課都要設計幾套不同的作業:有難的,有易的;有幾道題一組的,也有單獨一道題的……課堂中,對於那些吃不飽的優等生經常悄悄遞過一張小紙條給他加加餐;對於那些消化不瞭的學生,經常讓他們復習一些剛練過的類型,強化掌握。如此一來,照此顧彼,一個也不落,學習效益提升明顯。 |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